校友简介:刘昌龙,男,安徽芜湖南陵人,中共党员。2013年毕业于合肥师范学院物理学专业,2018年获中国科学院上海技术物理研究所微电子学与固体电子学博士学位(硕博连读)。现为国科大杭州高等研究院副研究员,杭州市青年拔尖人才,杭州市高层次人才(省级领军人才)。主持国家自然科学青年基金、浙江省重点基金等多项课题,在国际权威期刊发表SCI论文30余篇,申请授权专利15项。曾获中国科学院院长优秀奖、杭州教育系统优秀教师、技物所“隆文特别奖”等荣誉,指导多名研究生获国家奖学金和中国科学院院长奖。
人生如光谱,在不同阶段反射出不一样的光。从合肥师范学院实验室里那个对光学现象着迷的本科生,到如今在国科大杭州高等研究院从事太赫兹红外探测研究的科研人,我的人生光谱中,最不可或缺的一束“光”,来自母校合师。她不仅为我照亮前路,更在我心中埋下“追光”的种子——追逐科学之光、育人之光、理想之光。
一、合师筑基:
在实践与探索中点燃科研星火
“梦想是美好的,行动才是实现成功的钥匙”
我依然记得2009年初入合师校园时的情景。物理与电子工程系虽不像综合名校那样声名显赫,但却有一股踏实严谨、鼓励创新的学风。母校从不将教学局限于课本,而是为我们搭建了诸多触碰真实科研、锻炼综合能力的平台。
课堂之外,我异常珍惜每一次实践机会。我参加数学建模竞赛,锻炼逻辑与建模能力;投身安徽省大学生科普创新大赛,尝试将复杂物理原理通俗表达;在教师基本功大赛中磨炼表达,在系“奋进杯”篮球赛中学会协作与坚持。这些经历看似零星,却如一块块拼图,逐渐拼出一个更加完整、自信的我。
而真正让我确定人生方向的,是大二时起在老师指导下参与的科研项目。那时,我和团队几位同学聚焦于“过渡金属掺杂ZnO薄膜的制备及光催化性能研究”。从查阅文献、设计实验,到利用水热法与溶胶-凝胶法在基片上制备薄膜,再到一遍遍调试设备、测试分析薄膜的光学性质和表面性能……每一步都是挑战,也每一步都令人兴奋。
往往一下课我们就钻进了实验室,寒暑假也常留校攻关。有时为一个数据反复确认,有时因一个意外现象争辩探讨。现在回想,那段时光不仅让我掌握了科研的基本方法,更塑造了我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最终,我们不仅在《Applied Surface Science》、《Optical Materials》等SCI期刊上合作发表了多篇论文,项目也被遴选为“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
更让我难忘的是,凭借相关成果,我代表学校参加了第五届“挑战杯”安徽省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当我站在答辩现场,向评委专家阐述我们的发现时,我感受到了一种前所未有的成就感——科学探索,其乐无穷。最终作品获得省级二等奖,对我而言,这不仅是荣誉,更是一束照亮未来科研道路的强光。
二、硕博求索:
在顶尖平台上淬炼独立研究之刃
“仰望星辰,更需脚踏实地”
基于在合师积累的科研实践和浓厚兴趣,我坚定地选择了继续深造。2013年,我进入中国科学院上海技术物理研究所,直接攻读微电子学与固体电子学硕博连读学位,师从国内红外物理领域的著名专家。
从本科步入国内顶尖科研机构,压力不言而喻。我很快发现,这里的“研究”不再是“参与”,而是“主导”。我的研究方向定为低维半导体材料与太赫兹探测技术,这是一个前沿且挑战性极强的领域。太赫兹波作为电磁谱中“最后的空白”,在成像、通信、国家安全等方面具有巨大应用潜力,但其探测技术一直是国际难题。
最初的半年,我大部分时间都在“补课”——学习半导体材料理论、熟悉微纳加工工艺、掌握太赫兹测试系统。我奔波于上海技物所、苏州纳米所和复旦大学的工艺平台之间,学习电子束曝光、干法刻蚀、磁控溅射等一系列曾经陌生的加工技术。常常为一个工艺步骤反复摸索,为分析一组数据通宵达旦。
我的博士课题是探索基于新型二维材料的太赫兹探测器。这是一条无人走过的路,没有现成方案。设计器件结构、摸索制备工艺、搭建测试系统……每一个环节都可能失败。记得有一次,为得到一个理想的器件响应信号,我连续数月每天工作到凌晨两三点,反复调整材料转移的条件。当终于在示波器上看到那个清晰而稳定的信号时,所有的疲惫都化作了巨大的喜悦。
那五年,是寂寞与热情交织的五年。我在国内外会议中大胆汇报,与国内外学者交流;在一次次实验、计算、写作、修改中,锤炼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辛勤耕耘终有收获:我以第一作者身份在《NPG Asia Materials》、《Advanced Optical Materials》等高水平期刊上发表多篇论文,申请多项发明专利,并荣获中国科学院“院长优秀奖”和中国科学院上海技术物理研究所“隆文特别奖”。这些认可让我明白,从合师点燃的那颗科研火种,已有能力发出自己的微光。
三、科研创新:
面向国家战略,开拓前沿领域
“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狂沙始到金”
博士毕业后,我选择加入坐落于杭州的之江实验室。这座充满活力的创新之城,以及实验室“科学精神、家国情怀”的使命,深深吸引了我,从事多波段融合感知相关的研究。两年后,为更专注于前沿基础研究,我转入国科大杭州高等研究院,并完成了与上海技物所的联合博士后研究。
我的研究始终围绕一个核心:面向国家在太赫兹红外波段的重大战略需求,突破红外-太赫兹探测的技术瓶颈。我们团队致力于利用新型二维材料独特的电学光学特性,研制出更高灵敏度、更快响应速度、可在室温工作的超宽谱探测器。
这是一场跨学科的攻坚战,涉及材料学、电子工程、光子学等多个领域。我们不断尝试将石墨烯、黑磷等新材料与人工微结构结合,设计 novel 的器件物理模型。每一个微小的性能与功能提升,背后都是成百上千次的实验迭代和理论模拟。
当我们的研究成果陆续在《Advanced Functional Materials》、《Nano Letters》、《InfoMat》等期刊上发表时,当我们的专利得到授权并看到应用潜力时,我深感所有的坚持都是值得的。科研工作的最大成就感,并非来自论文本身,而是来自你为解决一个关键科学问题、为国家的科技自立自强,贡献了一份实实在在的力量。
四、育人传承:
在杭高院践行“红烛”精神
“大家的收获应该对得起自己的努力”
身份从纯粹的科研人员转变为高校教师,我的肩上多了一份沉甸甸的责任——育人。国科大杭高院秉承“科教融合”理念,这里的学生思维活跃,渴望成才。我时常告诫自己,要成为像合师老师那样,能为学生点亮一盏灯的人。
我主讲《半导体光子学》、《红外光谱理论和仪器实践》等课程,努力将最前沿的科研成果融入教学,让学生感受到理论的生命力。作为研究生导师与班主任,我关注每一位学生的成长轨迹,从选题开题到实验困境,从论文写作到职业规划,我希望他们是“带着思考来,带着能力走”。
我主持建设了学院的超净微纳加工条件和宽谱光电测试条件。从设备选型、安装调试到制定管理规范,倾注了大量心血。我坚持平台应对全院师生“开放共享”,因为它不仅是工具,更是学术交流的枢纽。看到不同课题组的学生在这里合作攻关,产出优秀成果,是我最欣慰的时刻。
在研究生培养上,我注重“价值引领”和“能力锻造”。我告诉他们,不要满足于发表论文,要思考工作的真正价值;不要害怕难题,要享受解决难题的过程。令我自豪的是,团队中的多名同学已快速成长,先后获得了国家奖学金、中国科学院院长奖、博士新生奖学金等荣誉,多名硕士生顺利转博深造。
当2023年我被评为杭州市教育系统“优秀教师”时,这份荣誉让我感到无比光荣。它让我联想到合师“爱满天下,知行合一”的校训。科学的探索是无止境的,但科学精神的传承是有温度的。我愿做一束光,不仅探索光,更要点亮更多年轻的、渴望探索的光。
结语:感恩来时路,整装再出发
从合师的实验台到国际学术舞台,一路走来,母校赋予我的,不仅是知识,更是一种深入骨髓的“知行合一”的实践精神和“百折不挠”的探索勇气。
我时常想起在合师图书馆查阅文献的日子,在实验室里等待数据输出的夜晚,还有老师们的谆谆教诲。那些看似平凡的日常,恰是我科学生涯中最坚实的奠基。
当今世界科技竞争激烈,我深感肩上的责任重大。未来,我将继续深耕太赫兹红外探测物理与器件研究,为国家战略需求贡献力量;同时尽心培养更多优秀学子,将科研的火种传递下去。因为我始终相信:科学之光,既能照亮未知世界,也能点亮年轻学子的未来之路。
上一条:校领导指导学院学生一站式社区工作 下一条:温暖同行,共启新程—物理与材料工程学院喜迎2025级新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