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制:4年 弹性学年:3-6年
授予学位:工学学士
培养目标:本专业坚持立德树人,立足合肥、服务安徽、辐射长三角,培养具有坚实的自然科学基础、新能源材料与器件专业基础和人文科学基础,具有较强的工程意识、工程素质、实践能力、自我获取知识的能力、创新素质、创业精神、沟通和组织管理能力的高素质应用型专门人才。毕业生既可从事新能源科学与工程领域的基础理论研究,新能源材料及器件设计与制造工艺研发,生产技术开发和工艺过程控制,新能源材料应用等相关领域的科技工作,也可以承担相关材料领域的教学、科技管理和经营工作。
课程体系:按照专业工程认证标准,采用“平台+模块”模式,以通识教育平台、专业教育平台、素质拓展教育平台为基础,搭建了通识必修课程模块、通识选修课程模块、专业基础课程模块、专业核心课程模块、专业拓展课程模块、综合实践课程模块等六大课程模块,从理论到实践全面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专业课程有锂离子电池原理与关键技术(思政示范课程)、太阳能电池技术与应用(校企合作课程)、燃料电池材料(省级特色课程)、锂电安全生产与环保、动力电池技术与应用、生物质能利用原理与技术、风力发电基础、半导体物理与器件、电化学基础(省级教学示范课程)、新能源材料概论、材料科学基础(省级教学示范课程)、磁性材料(省级教学示范课程)、能量转换材料与器件、材料分析方法(省级特色课程)等。开设实验项目40余项,实践学分占比超过30%。培养学生掌握新能源材料合成、表征、能量转化实验的主要技术、方法、应用及前沿领域,综合运用材料制备与合成、分析与表征的基本理论和方法进行新能源材料与器件设计、合成及测试的能力。
升学就业:近三年平均就业率保持在97%左右,平均考研升学率在30%以上,2024年考研升学率近40%。响应安徽省新能源新材料产业布局及发展需求,本专业为安徽省内较早设立的新能源专业,就业主要面向安徽省内,并辐射全国。主要就业方向为锂离子电池行业(国轩高科等)、太阳能电池行业(阳光电源、通威太阳能、晶澳集团等)、半导体行业(富通微电子等)等新材料、新能源相关领域,企业对我校毕业生认可度高。
专业特色:专业于2015年开始招生,2020年获评“安徽省一流本科专业”,2021年度入选“十四五” 校级重点学科高原计划(硕士点学位建设单位),2022年进入本科第一批次招生,在2023年度校友会中国大学排行榜中安徽省应用型专业排名第一。现有专任教师17人,其中教授4人、副教授5人,博士学历占比88%,拥有硕士生导师6人,皖江学者特聘教授1人、安徽省高层次科技人才团队带头人1人、安徽省青年拔尖人才3人、双能型教师13人,2020年度获评“安徽省级示范基层教研室”,2024年获批立项“新能源材料与器件”省级教学创新团队。专业拥有功能磁性材料与技术应用、能源存储转化材料等科创团队,先后获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8项,省级科研项目近30项,获得安徽省科学技术二等奖1项、三等奖2项。2022年获批省级质量工程“储能技术开发与应用学院”项目,2024年设立“光伏储能工程”微专业。近三年,指导学生“节能减排”、“互联网+”、“挑战杯”等创新竞赛获国家级、省级以上奖励20余项。
上一条: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专业 下一条:物理学专业2022版人才培养方案